500万天使轮的“双向奔赴”

来源:秦创原总平台 (原链接) 发布时间:2023-06-16 17:15

日前,秦创原发展公司“服务换股权”签约企业数合科技获得500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知名硬科技投资机构中科创星。 在牵线中科创星之前,作为企业“合伙人”,秦创原发展公司也曾帮助数合科技对接过十数家其他投资机构,都没能打动数合团队。后来,秦创原发展公司的经纪人与中科创星执行董事李维刚进行了深度交流,发现了双方在发展理念上的相似点,最终促成了这次融资。 一场秦创原发展公司搭桥的“双向奔赴”在秦创原实现。

数合科技专注于航空、航天、核工业等领域的AI智能无损检测。邵寒冰介绍,公司技术已经得到客户的初步认可,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数合科技核心技术能力的提升与产品研发,进一步加强技术深度与产品力。

畅谈五小时

回忆起与数合团队的相识,李维刚早在此次投资前就与数合科技创始人杨涛在一些行业活动上见过几面,有一些基本了解。

2022年年中,李维刚与杨涛正式约见了一次。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从上午9点一直聊到下午两三点,从创业初心、行业选择、发展历程、股权设计,到竞争对手、行业生态、未来发展,包括团队的个人情况,“全都聊了”,甚至都没有吃午饭。 “五个多小时,杨涛几乎一直在说,他想得很明白,聊起公司和行业,就跟说自己的名字一样,滔滔不绝。”李维刚回忆。 后来,两人又谈了一次,第三次李维刚直接带上了中科创星的风控团队。到2023年年初,投资事宜基本敲定。

与表面的“一路顺利”不同,对这个项目,在中科创星内部,起初也有质疑声音。 2018年以前,中科创星曾经有过一个专门投资人工智能赛道的团队。近两年随着行业风口的变化,中科创星对于AI相关项目非常谨慎,甚至已经很少出手。 质疑者认为,目前人工智能赛道早期项目行业都不太看好,都是开源的底层技术,比拼的是具体场景中的模型、算力、参数等数据,甚至可以说竞争简单粗暴,很难说哪家绝对做得好。此外,行业基本是大者恒大、大者通吃,小创业公司机会不多。最近半年多,更多是由于ChatGPT的带动,热点主要在AIGC(人工智能内容生成)领域。 在李维刚看来,数合科技并不一样,其在数据与图像处理方面的能力很强,同时在国防工业领域有很深的积累,他们对行业效率与成本有着明显的改善与提升,未来想象空间很大,并且团队很靠谱。

最终,中科创星坚定投资了数合科技。 邵寒冰说,此前接触的众多投资机构,提出的大部分问题和期待,包括预设的条件,例如团队、赛道、细分行业地位、业务模式、成长性等,在数合看来都是针对成熟项目的。“让我们感受非常好的是,中科创星真正把数合当做一个早期项目去看待。中科创星团队的专业性也非常打动我们,他们在国防工业领域多年的经验以及对行业的理解,使得沟通非常通畅。”

全程陪伴

“在本次融资过程中,秦创原发展公司从机构对接、对外宣传推荐,到法律事务讲解、最终流程的推进,都给予了我们非常好的支撑,全程陪伴着我们。”邵寒冰介绍,融资之外,在技术与业务对接、经营场地、知识产权、银行贷款、法律咨询、人才招引等方面,都给予了很多的帮助和支持。当初承诺的“工、商、财、税、法”全方位服务,也一一兑现。 2022年,数合科技实现了数百万的营收规模。依照当前的项目进展,2023年营收预计突破2000万元,计划2025年做到5500万元规模以上。

“一个小而精的团队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就是生产力。”邵寒冰说,在当前状态下,数合走小而精的发展路线,进一步深入无损检测智能化技术底层,通过不断打磨,为客户提供更适用、更高效和更注重人机交互的产品形态。 人工智能赛道也不乏小而精的团队。比如AI作画模型公司Midjourney,其成立于2021年8月,只有11名全职员工,并未对外融资,一年就实现了1亿美元营收与1000 万用户。 事实上,数合科技所在的国防工业领域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2023年初,秦创原国企创新融合专区上线,打通了省属国企、产业龙头创新需求与中小微科创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供需对接通道。数合科技也承接了多个领域产业龙头的创新需求,开展了自身检测技术在多种复合材料的智能化检测试验,其中多项需求已完成初步验证,公司业务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 数合科技的目标是,通过的人工智能技术为工业生产质量保驾护航,提升检测精度与检测效率。除了国防工业,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复合材料、PCB板、3D打印等领域都可以广泛应用。 对未来一个阶段的战略,邵寒冰表示,短期内公司会继续深耕国防工业智能化工业检测领域,将其技术与产品做扎实,再考虑向其他行业拓展。 “作为一个科技创新型企业,我们切切实实体会到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邵寒冰说。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